膠東在線9月23日訊(記者 欒雪 通訊員 李成修 王婧)生活中,若發現皮膚、眼睛發黃,不少人會第一時間想到“黃疸”。但黃疸并非單一疾病,而是多種疾病引發的癥狀,其中梗阻性黃疸因涉及膽汁排泄通道堵塞,需及時干預。煙臺毓璜頂醫院介入放射科主治醫師付強介紹,了解梗阻性黃疸的本質、分類、病因及治療護理要點,能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疾病。
一、先搞懂:什么是黃疸?梗阻性黃疸有何不同?
簡單來說,黃疸是血液中“膽紅素”濃度過高,沉積在皮膚、黏膜和鞏膜(眼白)上形成的發黃現象。根據發病原因,黃疸主要分為三類,其中梗阻性黃疸又稱“膽汁淤積性黃疸”,核心問題是膽汁排泄通道被堵塞,膽汁無法正常排入腸道,反流入血。這類黃疸的典型特點是“梗阻越嚴重,黃疸越明顯”,且常伴隨皮膚瘙癢、大便顏色變淺(如陶土色)、尿色加深(如濃茶色),這也是它與其他類型黃疸的關鍵區別。
二、查病因:哪些問題會導致膽汁“堵路”?
梗阻性黃疸的病因可按 “堵塞位置” 分為 “肝內梗阻” 和 “肝外梗阻”,其中肝外梗阻更常見,且多與器質性病變相關:
肝內梗阻:主要因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病變導致,比如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、藥物性肝損傷引發的膽管狹窄,或肝癌、肝內膽管癌壓迫肝內膽管;
肝外梗阻:常見于膽管結石(結石堵塞膽管腔)、膽管癌(膽管自身癌變狹窄)、胰頭癌(腫瘤壓迫膽總管下段)、壺腹周圍癌(十二指腸壺腹部病變堵塞膽管開口),此外,膽管炎癥、手術后膽管粘連等也可能造成膽管堵塞。
三、識癥狀:身體出現這些信號要警惕
除了皮膚、眼白發黃外,梗阻性黃疸患者還會出現一系列典型癥狀,需及時察覺:
皮膚瘙癢:膽汁中的膽汁酸反流入血,刺激皮膚神經末梢,導致持續性瘙癢,夜間更明顯,患者常因抓撓出現皮膚破損;
大小便異常:膽汁無法進入腸道,大便因缺乏膽紅素而呈 “陶土色”;同時,血液中膽紅素通過尿液排出,使尿色加深如 “濃茶色”;
消化系統不適:膽汁無法幫助消化脂肪,患者會出現腹脹、食欲不振、惡心,甚至脂肪瀉(大便油膩、不易沖凈);
全身癥狀:長期梗阻可能導致膽汁淤積性肝炎,出現乏力、低熱等癥,若合并感染,還會有腹痛、高熱等急性膽管炎表現。
四、談治療:介入治療如何打通“膽汁通道”?
付強介紹,梗阻性黃疸的治療核心是 “解除梗阻、恢復膽汁排泄”,對于無法通過外科手術直接切除病灶的患者(如晚期腫瘤、高齡體弱患者),介入治療是安全有效的選擇,常用方法有兩種:
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(PTCD):醫生在影像設備引導下,用細針經皮膚穿刺進入肝內膽管,放置引流管,將堵塞的膽汁直接引流到體外(外接引流袋),快速降低體內膽紅素水平,緩解黃疸和瘙癢。該方法創傷小,術后1-2天黃疸即可明顯減輕;
膽道內支架植入術:若患者身體條件允許,可在PTCD基礎上,通過導管在堵塞的膽管內放置金屬或塑料支架,撐開狹窄或堵塞部位,使膽汁能正常流入腸道(無需外接引流袋),提升患者生活質量。支架置入適用于膽管癌、胰頭癌等惡性腫瘤導致的梗阻,能有效延長患者帶瘤生存時間。
五、重視護理:術后做好這些,減少并發癥
付強提醒,介入治療后,科學護理對恢復至關重要,患者和家屬需注意以下要點:
引流管護理:若行 PTCD 外接引流袋,需保持引流管通暢,避免打折、受壓,每日觀察引流液顏色(正常為深黃色)和量,若突然減少或出現鮮血,需立即告知醫生;
皮膚護理:黃疸消退前仍可能有皮膚瘙癢,可用溫水擦拭皮膚,避免抓撓,穿寬松棉質衣物,減少皮膚刺激;
飲食調整:術后初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(如米湯、粥、蒸蛋等)為主,逐漸過渡到低脂飲食,避免油膩、辛辣食物,減輕肝臟和膽道負擔;
定期復查:術后需遵醫囑復查肝功能(觀察膽紅素變化)、血常規(排查感染),若置入支架,還需定期做影像學檢查,監測支架是否通暢。
最后,付強介紹梗阻性黃疸雖看似復雜,但只要及時明確病因,選擇合適的介入治療方案,并做好術后護理,多數患者的癥狀能得到有效緩解,生活質量也能顯著提升。關鍵在于出現黃疸信號時盡早就醫,避免延誤治療時機。
掃描二維碼看直播
